地震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但震灾可以预防。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型、社会性、基础性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00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对防震减灾长期规划作出了总体部署,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对全省各州市中长期防震减灾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
楚雄州防震减灾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云政发〔2006〕94号)以及《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云南省防震减灾专项规划框架指导下,结合楚雄州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和面临的形势与需求进行编制。是楚雄州人民政府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审批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
一、“十五”防震减灾工作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楚雄州的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防震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和科技创新的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面对严峻的地震形势和繁重的防震减灾工作任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圆满完成了防震减灾“十五”计划任务,有效地推动了我州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了法律法规体系。州委、州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州人大常委会依法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审议和跟踪检查落实。健全高效的防震减灾执法队伍,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提高防震减灾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防震减灾规划重点内容得到落实。率先在云南省州市级防震减灾机构中完成了集地震应急指挥、地震观测、震情值班、应急值班、宣传教育、科研、综合保障为一体的楚雄州防震减灾中心建设。部分县地震局基础设施初步得到改善,数字化前兆、数字化地震区域台、信息节点等重点项目的落实,提升了楚雄州的防震减灾能力。
(三)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加强了地震台网管理和观测环境保护,观测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全省评比中多台项取得优异成绩,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坚持不懈地做好异常核实和震情跟踪监视工作,认真落实震情会商制度和震情跟踪监视方案,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提出了较好的预测意见,为实施震前震灾预防措施、落实应急准备、震后快速组织抗震抢险救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震灾预防体系不断完善。稳步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网络,推进科普基地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本州6级以上地震纪念日、科普街、科普长廊、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逐步增强了民众对地震灾害的科学认识与心理承受能力,震灾预防意识不断提高,把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历次震灾中得到体现。
(五)地震应急与抗震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通过认真总结我州历次地震应急工作的经验,州 、县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修订和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为保证地震应急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奠定了基础。改善应急条件,定期检查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建立健全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全州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得到提高,在姚安5.9级、6.5级、楚雄5.3级、大姚6.2级、6.1级、双柏5.0级等地震的跟踪监视预报、震时应急工作中,做到“备震充分、措施到位、指挥有力、效果显著”,地震应急、抗震救灾与恢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楚雄州地震灾害及和面临的形势
(一)地震灾害概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受印度板块沿滇缅弧向东俯冲和青藏地块侧向挤压双重动力作用的影响,云南地震以频度高、震级大、灾害重、分布广著称,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楚雄州位于云南中部,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是全省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国土面积全部处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据统计,全州历史上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达35次,最大震级为6.8级。其中,仅1993年至2004年就发生了5级以上地震9组20次,造成8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次数和震灾损失的五分之一。2000年至2004年中发生5级以上地震5组7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3次,地震灾害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约为同期中国大陆地区的50%。
经过三十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州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的基础建设有了明显进展。但与社会对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需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依然存在着一定困难。
1、防震减灾事业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县级没有专项业务保障经费,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2、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不尽合理,现有地震观测仪器和设备落后、老化,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观测环境和条件有待改善。地震科研开展不足,地震短临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
3、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尚未完全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大量基础设施、民房、学校和生命线工程设防标准不高,抗震能力薄弱,特别是城郊结合部和广大农村的民居普遍不设防,存在较大隐患。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还有待提高,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4、地震部门地震应急反应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抗震救灾的需要。应急设备和应急车辆配置不适应。大部分县地震局业务办公用房窄小,抗震性能差,不能满足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地震应急指挥工作的需求,基层地震部门工作条件亟待改善。
5、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专业技术人才偏少,行政执法队伍业务水平亟待提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训需进一步加强。
(二)面临的震灾风险和社会需求
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将造成建筑物的大面积严重破坏,导致数千至上万人死亡,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功能的瘫痪。我州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城镇的扩展、选址,在建设布局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向着不宜建筑地段拓展。此外,我州大部分地区是边远农村,由于经济水平和传统习俗等原因,民居建设的抗震能力极低,设防意识严重不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在历次地震中都是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区域。这些潜在的危险,将对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从现在至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保护人的生命和生存环境、不断把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到更高的地位,要求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安全保障。我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防震减灾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主要是:使未来地震的风险能够预期;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应急工作有序高效,尽可能把应急状态控制在局部范围,减少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缩短灾害恢复周期,避免和减少灾害给经济运行造成的中断或迟滞;为社会提供适合需求的、高质量的防震减灾公共产品和服务。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从局部的重点防御逐步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发展;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和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结合楚雄州实际,我州防震减灾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州县级以上城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我州的防震抗灾能力争取达到国家和省的总体要求。
2. “十一五”阶段目标
到2010年,以楚雄市为中心,在我州初步建成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和科技创新的工作体系,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重大建设工程全面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一般建设工程普遍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农村民居逐步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建立向社会发布地震信息的渠道,提高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地震监测预报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地震事件的处置能力、科学决策水平有明显提高,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逐步建立全州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确保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的生活救助,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能尽快恢复。
(三)发展战略
国务院确定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战略是:通过15年的努力,以大城市、城市群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安全为重点,实现“由局部的重点防御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的战略转变;以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以全社会参与为依托,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加快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和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尽快形成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新局面。
围绕国家防震减灾战略,在全面总结楚雄州30余年防震减灾实践经验基础上,充分结合楚雄州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确定楚雄州的防震减灾发展战略是:把中心城区的地震安全作为重点,逐步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进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加强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工作体系的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动员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实现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的防震减灾“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战略要求。
四、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防震减灾工作向2020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要贯彻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落实战略要求,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大力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全面提升我州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依据奋斗目标,确定主要任务如下:
(一)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和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保障我州防震减灾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州委领导下,主动接受州人大的监督,理顺关系、强化机制、提高效率。地震、法制、建设、民政、交通、水利等部门应制定、完善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实施办法,落实“依法治州”,推进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方针。
(二)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预报水平
以现有观测台网为基础,以数字化观测为目标,以全省及我州防震减灾发展的长远规划为依托,以提高观测质量、促进地震科学研究为目的,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统一规划、分级布设、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实现我州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的科学化和观测项目的数字化、综合化及数据传输现代化。
依托数字观测技术跟踪地球物理场动态变化、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推动地震预报由经验型向物理型的转变,突出本地区的优势,研究、判定楚雄州未来5年、15年地震趋势,提出灾害预测意见,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开展地震预报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揭示地震动力学成因和地球物理场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采用多种项目进行密集观测,重点开展地震动态预警、地震地质和地震构造研究,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三)推进地震灾害的全面防御
依法强化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的内容,从源头上加大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并将其纳入区域和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各类建设和加固工程的抗震设计与施工管理;建设、地震及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重要隐患排查和抗震加固工作,提高抗震加固技术水平,进行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以国家和省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为契机,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民居抗震管理,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调查,开发适合农村经济水平、传统习俗和实际需要的农村民居防震技术,加强对农村民居建造和加固的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逐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完善宣传网络,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四)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组建一支反应迅速、突击力强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志愿者救援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在城乡建设中,将应急避难场所、紧急疏散通道等纳入总体规划。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积极开展震灾预测研究,提高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支撑能力。财政、民政、建设、交通、电力、水利等部门建立和完善应对地震灾害的应急物品储备网络、救灾资金保障机制和对口抢险专业力量,能根据灾情及时组织救援抢修恢复工作,确保生命线工程正常运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加强地震部门基础设施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加大对防震减灾的投入,根据不同条件,分步实施,加快对地震部门的基础设施、办公条件、专用设备的新建、维修和更新,使地震部门的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提高防震减灾工作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工程
1、完善“十五”数字化观测项目
配合云南省地震局“十五”项目的实施,完善楚雄州防震减灾中心数字化前兆数据服务系统,实现服务中心数字集成、处理、传输及共享等功能,姚安县地震局数字化地下流体配套设施、观测数据处理和信息节点整合,大姚县地震局地震观测数字采集器和服务软件,及禄丰县地震局罗次水化站数字地电、气氡等项目建设。
2、新建数字化观测台
在南华、永仁两县新建包括地下水动态、地温、气象三要素等项目的地下流体观测台项,与州防震减灾中心、姚安、大姚、禄丰等组成楚雄州数字化地下流体台网。对牟定、双柏两县模拟测震台进行数字化改造,引入元谋地震台数字测震信号,形成楚雄、牟定、双柏、大姚、元谋等台组成的数字化测震台网,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在牟定县新建数字化形变台,加密形变观测网。
3、防震减灾信息节点建设
对已建、在建和拟建数字化观测项目的南华、大姚、永仁、禄丰、双柏、牟定、武定、元谋等8县新建县级信息节点。
4、规划数字化观测台网
争取各级政府和地震业务部门的支持,对武定、元谋、禄丰数字化前兆台改造,双柏数字化前兆台新建,禄丰测震数字化改造等项目列入规划,进一步完善全州地震监测台网。
5、地震预报基础研究及智能化会商系统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长、中、短、临地震预报指标和分析预报项目的研究。加快现代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国家规划建设“川滇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的先进科学手段,结合楚雄实际,开展地震预报基础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建立现代化的楚雄州地震预报系统,逐步实现分析预报智能化,进一步提高我州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二)震灾预防体系建设工程
1、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建立地震、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机制,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以楚雄州防震减灾中心为龙头,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探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新途径,建设模拟地震振动台,展厅、仪器陈列室,在有条件的重点监视防御区举行地震救援演练。采用各种形式加大防震减灾法制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加强基层宣传员培训,制作针对不同宣传对象的宣传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识别地震谣言的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2、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
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建设、地震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互通信息,各司其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确保各类工程建设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能力。加强对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管理,重点突出生命线工程、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3、推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州县地震部门要制定本地区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制定经费投入政策、管理办法和稳定群测群防队伍的措施,确定并保障地震群测群防员岗位津贴的标准和发放,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并发挥作用。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每年在2-3个重点县举办地震宏观联络员业务培训。
(三)应急与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1、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及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楚雄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依托政府总值班室,完善楚雄州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信息传输系统,规范州、县、乡三级地震灾情报送渠道,加大地震应急检查力度,认真检查督促地震应急各项措施的落实,适时开展地震预案培训和地震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2、地震现场应急和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建设
加快楚雄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本着“资源共享、一专多能”的原则,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依托,地震、民政、建设、交通、医疗等行业专业人员参加,组建地震紧急救援队。逐步配备机动轻便和先进的救灾装备,进行必要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知识和技术培训演练,一旦发生地震灾害,特别是城市地震灾害,能及时赶赴灾区开展有效的救援工作。动员社会公众,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志愿者救援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3、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建设
对城镇现有房屋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生命线工程系统,次生灾害源,以及地震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预测。同时对老旧重大建设工程、重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确定大中型水库、大型桥梁、重大次生灾害源等的抗震性能和城市重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特别对病险水库、易燃易爆易泄露有害物质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更新和完善楚雄州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收集完备至乡(镇)一级的地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生命线工程资料、预案准备、应急避难场所、救灾力量分布等内容。
4、地震紧急避险场所的规划和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是中心城镇,要将应急避难场所、紧急疏散通道等纳入总体规划,拓展城市绿地、广场、公园、学校、体育运动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完善紧急避难功能,逐步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布局科学,能够满足人员紧急疏散需求的基础设施。农村要结合本地地形、地貌特点,在方便生活并比较安全的地区预留避难场所建设场地,确保大震后有临时避难场所。
5、建立应急物品储备网络和救灾资金保障机制
根据地震灾害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时限性强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增加救灾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满足应急救灾工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机制。
(四)楚雄中心城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根据省防震减灾规划中重点项目“云南东部城市群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实施以省会昆明为中心,含楚雄、曲靖、玉溪、蒙自、昭通等6个州市级城市在内的云南中东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群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切实提高东部城市群的综合防御和减灾能力。项目主要内容:
1、基础调查探测与技术平台建设
开展楚雄中心城区地震安全的基础探测、调查和评价,建立具备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技术支撑和地震安全评价等功能的防震减灾管理与服务技术平台,以及先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技术系统,为城市规划和城区改造提供必需的基础信息和评价结果依据,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有效的应急救援信息和辅助决策平台及地震安全信息和咨询服务。
2、城市地震监测系统建设
整合滇07井、州防震减灾中心、楚雄地震台的观测资源,建设中心城区综合观测系统,加强对城市地震活动的监测,提高对中心城区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
3、城市震害综合防御示范工程建设
在中心城区进行防震减灾能力普查,开展城市震害预测。对城市主要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开展地震安全性能普查,制定抗震加固措施。进行地震安全示范小区建设和生命线系统地震安全示范建设。
4、实施城市地震应急疏散及避难场所示范建设
在楚雄中心城区率先进行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将桃园湖广场、开发区市民广场、政务中心广场、网球公园等设为震灾避难场所,配置必要的设施。
5、公众防震减灾教育系统建设
建设综合性的楚雄州地震科普宣传基地,利用图片、实物展览、动画演示、数字仿真、远程教育、专家讲座、地震模拟和救援演习以及经常性的专题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有效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提高青少年防震减灾的综合素质。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系统的建设,提高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能力,有效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五)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依托全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在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以建设部门为主,地震、财政、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协同配合,按省政府的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1、编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
结合楚雄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水利、交通、卫生、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全州农村民居实施地震安全工程的规划。以村为单位,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和修订,把防震减灾作为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使农民建房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利地段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2、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防震能力评价
分县对农村民居建筑结构、类型和建房风俗进行调查,清理农村民居安全隐患,建立农村民居基础资料数据库,综合评价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3、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民居加固改造方案
充分应用省内农村民居地震安全试点的经验,分类编制农村民居实用抗震技术标准,制订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结构和建筑风格、不同经济条件的抗震加固改造及拆除重建方案。提出农民易于接受、简易适用的抗震防震技术、方案和指导性建议。编制农村民居抗震加固和拆除重建实用施工图集及施工技术指南。
4、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本着“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村组,采取示范村、示范户的形式,逐年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新建、改造和加固为安全适用的农村民居,引导农民自愿进行民居的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同时不断总结示范经验,全面推进我州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5、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
强化农村抗震防震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编写浅显易懂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教材,采取行业协会、职业技校、现代信息技术等对村镇建筑工匠进行技能培训,作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骨干力量。依托地震群测群防网络,结合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技术信息和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网络,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供长期的法规和技术支持。
6、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管理
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组织领导摸底调查、入户鉴定、制定工程方案、工程概预算、补助资金公示、签订施工协议、建设质量的监督检查、工程验收、资金审计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完备的管理规定、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保证我州农村民居抗震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工程的顺利完成。
(六)县级地震部门基础设施及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以州防震减灾中心辐射全州9县,形成网络、上下对接、整体联动的地震监测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县级震灾应急指挥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1、集办公、观测、应急和仪器等综合业务用房,达到400平方米左右。
2、集数据采集、传输、分析预报于一体的信息节点设施完备。
3、地震监测、宏微观异常落实、地震现场应急等工作需要,配置相应的照摄像设备及工作、地震应急车。
具体项目见附表。
六、保障措施
(一)法律法规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云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将防震减灾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加强对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规范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规范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活动,保证全州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社会管理保障
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和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推进州县地震工作机构建设,发挥地震部门在防震减灾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形成符合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要求、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科学高效的全州防震减灾管理体系。
(三)资金保障
防震减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必须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基础地位,将防震减灾事业的资金需求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防震减灾事业投入体系。由于财力和技术力量的限制,规划任务的实施需要国家和省从资金及技术的扶持。要积极向省和国家争取项目衔接,在基础设施建设、地震监测台网优化、震灾预防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等方面要以国家和省实施云南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建设工程、云南东部城市群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等大项目为依托,制定计划,积极准备,争取省和国家更多的支持,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
(四)人才保障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保证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与队伍的相对稳定,根据我州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和人才结构现状,立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建设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改善队伍总体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培养和锻炼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能够胜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主办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地震局 地址:云南省楚雄市威楚大道196号
值班电话:0878-3123023 邮政编码:675000 网站标识码:5323000015
滇ICP备2023012326号滇公网安备53230102000511